联系我们

【48812】战胜“不服水土”这所高校让“南美特产”扎根我国

发表时间: 2024-06-07 栏目: 行业新闻

  12月6日,马长乐又去了一趟240公里之外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工业演示区,那里有他心心念念的藜麦。尽管夏播藜麦现已收成,但对这位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山东师大生科院”)院长来说,培养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藜麦新种类,一刻也不能耽搁。

  马长乐的另一个身份是山东师大窘境植物省级要点试验室主任、藜麦育种课题团队带头人。转眼间,他和搭档们已在藜麦育种范畴耕耘了十年。十年来,他们将这一独归于南美洲的特产移植到我国低海拔盐碱地里,并取得成功。

  表面可出现白、红、黑三种色彩的藜麦不是麦,却富含养分物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是最适合人类的完美“全养分食物”,以至于其一度成为宇航员的“太空食物”。

  泌盐作物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其“耐盐碱、耐瘠薄、耐旱、耐冷”的特性招引了山师大教授张慧、马长乐等人的目光。2013年成为重要节点——该校正式组成藜麦育种课题团队,开端在山东引种、试种藜麦。

  也是这一年,科技部“渤海粮仓科技演示工程”发动,针对环渤海低平原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要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并在当地树立粮食增产演示区。山东师大孕育的藜麦作为“粮仓作物”,也搭上了快车。

  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山东师大窘境植物省级要点试验室时,该团队正在做藜麦叶片的DNA提取作业,取样、加试剂,一步步有条有理地推进。

  关于黄三角盐碱地,他们并不生疏。藜麦耕种后,每隔一段时刻,课题组成员就要到藜麦栽培试验田,展开耕种、办理、数据测定、资料收集等作业。

  马长乐向记者细数种种应战:藜麦不耐高温,30度以上会引起不育;收成时遇到旱季会导致穗发芽,所以他们引种时吃尽苦头——栽培时刻早,会遭受冻害;栽培时刻晚,会遭受高温或旱季,形成产值低或穗发芽;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一样的温度,栽培及收成时刻不同很大,探索最佳栽培及收成时刻成为他们的应战之一。

  记者问:你们耕耘了10年,往往在黑暗中探索,许多时分看不到亮光;在成功之后往回看,有何心得感悟?张慧答:坚持,咬牙坚持;只需坚持,初心不改,总有收成。

  种质资源即基因资源,是培养新种类需求的原始资料。研讨种质资源的终究意图是发明新作物,选育新种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马长乐说,咱们与我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杰出立异中心李圆圆课题组、青岛农业大学郭善利课题组协作,从全球2000多份藜麦种质资源中选育出十几种适合山东本乡栽培的种类,这为后续作业打下了厚实根底。

  通过几年探索,他们终究确认了适合的栽培及收成时刻。但虫灾、病害……无不困扰着科研人员。

  人工挑选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近十年里,这些藜麦的育种办法塞满了他们的日常。从藜麦基因组测序、种质资源收集到新种类选育创制、抗逆分子机制研讨,他们全心投入,无暇他顾。

  当“春风”刮起时,方针跟上了、资金跟上了、团队跟上了,剩余的科研作业就交给时刻。

  这一天,在山东德州举办的人才双创大会上,张慧团队带来的一棵藜麦成了“明星”。史上初次,该团队打破了藜麦高原栽培的局限性,完成了藜麦山东平原区域的规模化试种,这也是全球首个藜麦育种与工业化展开项目。

  而此前一年,该团队与东营市一起创建了国内首个盐地藜麦种质立异与工业化开发渠道。马长乐说,“咱们现在现已在全球3000余份藜麦种质资源中成功挑选出了50多种适合盐碱地栽培的藜麦资源,其间白藜的颗粒更丰满,更适合食用。”

  “本年,藜麦在东营盐碱地上完成了春夏两季耕种。”张慧向记者表明,他们将藜麦的生育期缩短至100天,部分种类亩产高达500-600斤。

  实际上,这支团队不仅在黄三角盐碱地上耕种,还在4000米的高原上种下了藜麦,带动农人年增收6000元以上。从高寒冻土的西藏到地形较低的南疆喀什,从中原大地到海岛崇明,国内有藜麦的当地,都留有他们的脚印。

  现在,山东师大人孕育的藜麦已装满了“渤海粮仓”。在山东师大校长张建看来,这是该校聚集“大渠道、大团队、大项目、大效果”建造精准发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展开“有组织科研”结出的硕果。

  “在黄河国家战略引领下,咱们瞄准大项目精准发力,要点培养,建立渠道,学科强校,将科学技术立异效果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展开的实际生产力,带动校园科研水平全体跃升。”山东师大党委书记冯继康说。

  封面新闻丨见证“文明+科技”工业新赛道——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亮点频现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