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重要战略意义

发表时间: 2024-08-29 栏目: 爱游戏app网页版官方入口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人口大国,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强调在持续强化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这是立足我国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当地利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盐碱地治理,昔日盐碱地已成为今日米粮川。图为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万福村,收割机在田野间进行收割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三调”)显示,我国耕地资源家底并不丰厚。2019年底全国现状耕地19.18亿亩,与2009年底的“二调”数据相比,10年间减少了1.13亿亩。从耕地资源禀赋看,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近一半耕地为一年一熟,超过一半的耕地“靠天收”,有的还面临荒漠化、石漠化威胁。同时,经过长期发展,我国有限的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耕地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此外,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仍然旺盛,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各类非农建设不可避免仍将占用一部分耕地,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种树造成耕地流失的规模仍然不小,违法违规用地问题仍有发生,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总体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少、总体质量不高、空间格局错配的资源条件难以根本扭转,在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耕地资源需求未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人地关系将持续紧张,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经过70多年艰苦的努力,尤其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78年的316.6公斤提高到2022年的486.1公斤,超过了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万亿斤以上,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从需求形势看,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粮食消费结构一直在升级,加之工业化程度加深,稻谷和玉米等作物在工业领域的消费量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加剧粮食供给的紧平衡状态。从生产形势看,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不断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生产、持续提升产量的压力很大。从流通形势看,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核心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流通量增加,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稳定粮食生产的挑战加大,粮食市场波动风险依然存在。从外部环境看,我国主粮作物对外依存度很低,但大豆等饲料用粮对外依存度较高,且进口来源比较集中,全球极端天气、地区冲突都可能扰乱全球粮食供应链,加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对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影响。我国的粮食产需将继续维持紧平衡态势,保持国内稳定供给压力长期存在,对此不能麻痹松懈。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农业综合生产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立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通过一系列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最近两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实现净增加。但从长期看,我国粮食刚性需求量开始上涨与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约束并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持续存在,这就要求我们秉持战略思维,在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拓宽视野,长远谋划,着眼全域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充分挖掘非传统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持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不断的提高粮食安全系数。

  作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宜耕盐碱地资源开垦,能够有效补充耕地面积;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可以轻松又有效挖掘单产潜力;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能够拓展多元食物渠道;治理生态脆弱盐碱区域,能提高防风固沙能力,防止盐碱地荒漠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盐碱地治理历史悠远长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立足国情,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取得了辉煌成绩,成功将黄泛区盐碱地治理改造为大粮仓;在西北内陆地区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达25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达400万吨;在黑龙江省累计治理盐碱耕地面积近65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近200万吨。近年来,随着未利用地开发力度加大,以及盐碱地治理技术的提升,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投资,已有较大规模的盐碱地被开发利用。国土“三调”结果为,2009年至2019年10年间,全国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已治理变为耕地,特别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东北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华北滨海滩涂盐碱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均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改造利用,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从实践看,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对促进农业生产提质、扩容、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